中超第23轮比赛中,北京国安客场0-6惨败给山东泰山。但更令人意外的是赛后发生的冲突,国安球员张玉宁和王刚与北京球迷之间的对峙。在面对球迷的批评时,两名球员怒不可遏,准备与球迷对抗,场面险些失控。
虽然随后张玉宁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道歉,据称当事球迷和球员已相互谅解,但这事件揭示了一个问题:中国球员如何看待球迷?
一般认为球迷是球员的支持者、收入来源,因此,球员向球迷动怒几乎是不可接受的行为;尤其是作为国安队长的王刚,责任更重。然而,在中国足坛,类似“吃饭砸锅”的事件并不罕见。比如山东泰山队长王大雷就公开讽刺过球迷;而在一些被忽视的角落中,球员与球迷之间的互相辱骂、讽刺更是屡见不鲜。当球迷试图提出建议、表达观点时,常被视为“无事生非”。这似乎显示出中国球迷这一“衣食父母”并非金字招牌。
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足球糟糕的商业环境。一家中超俱乐部要取得不错成绩,每年支出至少15亿元以上,而没有一支球队能仅依靠球迷收入达到收支平衡。以成都蓉城为例,尽管在全国拥有知名度,但除去成本,从球票、周边产品等方面获得的实际利润不足5000万,这无法覆盖球队开销。
在中超金元时代,像北京国安、上海申花这样的老牌俱乐部,从球迷周边产品、主场门票等方面获得的总收入都在6000万以下;广州恒大曾号称“三千万恒迷”,却每年亏损近10亿。即使有亚冠冠军、知名球星和多个联赛冠军,现今中超球队从球迷处获取的商业价值更低。
这残酷的现实导致球员对“衣食父母”的认知失调:他们更感激俱乐部老板而非球迷。只有老板愿意承担数千万元甚至数亿的亏损,保证球员薪资;他们更看重一个身价高达百亿的“大爹”而非数百万球迷。
正如前国脚戴琳所说,许多中国球员内心深处看不起球迷,因为在他们眼中,“衣食父母”是老板。尽管俱乐部在宣传中将球迷奉为“第十二人”,但随着球员与球迷之间的冲突增多,这层温柔的伪装似乎正逐渐揭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