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CBA官方一纸"禁令"让球迷们心痒难耐——那些在街霸、星街战等野球场大放异彩的CBA球星,未来可能很难再出现在这些赛事中了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联盟已重申"铁规":未经书面许可,注册球员不得参加商业赛事。这纸看似老生常谈的条款,为何突然引发热议?
过去一年,"野球场"成了篮球圈的流量密码。王哲林、李祥波、祝铭震等CBA主力,甚至威姆斯、琼斯这样的外援,纷纷在业余赛事中"跨界"。去年星街战邀请前NBA巨星艾弗森助阵,线上观看人数突破2400万,总点击量直逼3.7亿,让野球场的商业价值彻底"出圈"。曾凡博去年替某野球战队出战决赛时,虽砍下高分却因崴脚退场,更让"安全风险"成为焦点。
CBA官方的严令,实则暗藏深意。联赛方坦言,球员是"核心资产",频繁参赛可能带来三重风险:其一,野球场对抗强度不亚于职业赛场,意外受伤可能影响联赛表现;其二,俱乐部精心制定的训练计划可能被打乱,尤其在赛季关键期;其三,若球员通过商业赛赚取高额出场费,可能冲击联赛薪资体系,甚至动摇职业精神。
俱乐部方面自然力挺禁令。某CBA球队经理私下透露:"我们投入千万培养球员,哪能让他们去野球场当'自由人'?"但球员们也有苦衷——尤其"一年一签"的合同制球员,商业赛不仅是"副业",更是维持曝光度的"第二战场"。外援更成了"特殊案例":像威姆斯这样的"自由身"球员,休赛期频繁参加商业赛捞金,CBA似乎也拿他们没办法。
如今禁令重申,王哲林等人此前报名的赛事能否成行?恐怕要看俱乐部态度。有消息称,部分球队已开始"摸底"球员参赛意向,不排除用"合同条款"施压。球迷们期待的"CBA球星VS野球高手"对决,或许只能停留在想象中了。不过,野球赛事方显然不会轻易放弃——他们正试图与CBA探讨"官方合作",或许未来会有"合规"的跨界舞台?
这场关于"职业边界"的争议,折射出中国篮球的野蛮生长与规范管理的碰撞。当野球场的欢呼声与职业赛场的哨声交织,如何在商业价值与职业秩序间找到平衡,或许比一纸禁令更重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